打造全国红色文化传承标杆!解读巴中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举行
11月16日,中国共产党巴中市第五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全国红色文化传承标杆,弘扬革命文化,不仅是立足巴中实际深入贯彻国、省关于红色文化传承工作要求的具体举措,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
本次发布会就五届市委作出未来五年“打造全国红色文化传承标杆”重大决策作专题解读。
问:党代会前夕,市委市政府发布了“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党代会报告中就弘扬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进行了强调,请问将如何弘扬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丰厚市民精神滋养?
巴中市文明办副主任何国平: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原是川陕苏区时期红四方面军的训词,它体现了红军将士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英勇顽强的斗争意志、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令人动容、催人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中,市委把“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作为城市精神,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历史逻辑,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思想、精神、文化、历史共识,是巴中儿女永远守望的精神坐标,将为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增添无穷的精神力量。
弘扬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要精心组织宣传阐释。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是巴中人文积淀、实践认知和精神传承的外在体现。要在市内主要媒体平台开设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专题专栏,组织动员政研室、党校、社科联、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结合巴中的历史、现状,人物、事件,成就、经验等进一步挖掘阐述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的深刻内涵、历史根基、现实基础和引领作用,邀请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典型、“两代表一委员”等制作“我来解读‘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系列访谈节目,发挥网站、手机等新兴媒体优势,以微信、微博、新闻跟帖、报网互动、手机短信等方式,利用各类墙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外宣品等媒介宣传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达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弘扬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要自觉传承核心要义。总结提炼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对于凝聚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力量、激发大家的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坚定信念、久久为功,奋力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要以荡涤灵魂、锤炼品质、提升境界、增添动力、推动发展为重点,把弘扬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与弘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让“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在全市掀起讲真话、做实事、去繁冗,有情怀、扬激情、反颓废的新高潮,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振兴发展的生动局面,充分调动全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千方百计让蕴含在广大群众中的内生动力有效激活、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发展合力广泛汇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贡献力量。
弘扬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要大力开展生动实践。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弘扬和践行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有机融入到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中,融入到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融入到奋力后发赶超振兴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带头弘扬和践行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提振干事精气神、奏响实干最强音,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弘扬和践行。大力宣传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的弘扬和践行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先进典型,用身边事引领身边人,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切实把弘扬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转化为推动巴中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以高质量的发展成效检验弘扬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的效果。
11月16日,市委何平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巴中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提出“要做智勇坚定的追随者,牢记前赴后继的峥嵘岁月,赓续巴山忠魂的铁血丹心;要做排难创新的攻坚者,敢于苦干实干、创新创造,展示巴山儿女的昂扬锐气;要做团结奋斗的开拓者,砥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意志品质,汇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要做不胜不休的逐梦者,书写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时代篇章,让老区强市富民梦想成真”的明确要求,我们要把弘扬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与巴中发展实际、目标和要求结合起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扛牢奋力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的历史重任,锁定目标不动摇,抢抓机遇不放松,坚持发展不停步,把巴中的各项事业做好做强,交出一份不负时代要求、不负人民期望的合格答卷。
问:2022年是川陕苏区成立90周年,巴中在挖掘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历史上有什么具体思路和举措?
巴中市委党史办主任李骏:
真正的智慧是基于历史、传承历史、借鉴历史的发展创新,人类社会莫不如是。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勾画了巴中未来宏伟蓝图,党史部门倍感振奋、倍感压力,也倍添动力。
从巴中近代史来看,红色文化、红色血脉、红色基因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完全可以这样说,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四方面军的入川是巴中乃至川东北思想觉醒的开始,也是革命抗争的开始。这段历史值得铭记、值得张扬。在历史挖掘上,党史部门将聚焦“一二三”工作清单凝心聚力、持续用力。
“一”就是“一个方向”:围绕打造全国红色文化传承标杆开展工作、改造队伍、塑造形象,为加快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贡献力量。
“二”就是“两个结合”:一是跳出巴中市看整体,实现内外结合。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历史研究不能站在一个小的区域内,而应该站在更大范围、更高平台来推进,我们期望深化川陕渝的联合、与鄂豫皖和国省博物馆的合作,全面、真实还原、再现当年的峥嵘岁月。二是跳出象牙塔看长远,实现长短结合。革命的旗帜不倒,发展的步伐不停。今日之巴中是历史之巴中发育成长而来,历史的文化精神应该有效支持、有力支撑今天的发展,我们绝不能陷入“为历史而历史,为研究而研究”的围城小圈子。
“三”就是“三个突破”:一是在文献编撰上实现突破,有序推进《川陕革命根据地史》《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历程》《巴中市红色资源目录》《川陕苏区经典故事》《开国将帅川陕苏区卷》的资料收集、审读审校、编印出版。二是在史料整理上实现突破,在基本史实大纲基础上,凸显川陕苏区的特色史料资源,进一步考证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人口总数、参军人数、歼敌人数、牺牲人数等,重视胡大才、严尚林、陈光才、刘子才、张思德等人的史料收集整理,研究朱德、邓小平、刘伯坚等人革命活动对川东北的影响。三是在文化传承上实现突破,扎实推进“党史七进”活动和“党史故事人人讲”活动,近期我们和党校联合开发的党史精品课程体系正在稳步实施,对于讲好红军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标杆、讲好巴中故事很有好处,我们将一如既往、久久为功。
问:巴中市红色资源类型丰富,革命旧遗址、红军石刻标语、红色馆博众多,请问在下一步怎样提升保护展示利用水平?
巴中市文广旅局局长李明刚:
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是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内容。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进一步夯实红色资源的保护基础。一是开展红色资源调查认定。建立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席会议机制,对红色遗址、红色文物、红色资源特色村镇、街区、建筑、纪念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等深入开展专项调查认定工作,建立市、县红色资源名录和数据库。二是加强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开展红色资源保护状况监测、评估,制定保护计划,有序完善红色资源防御火灾、洪水、地震等灾害的保护措施。全面划定红色资源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落实红色资源保护管理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并向社会公布。同时,对于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遗迹,我们将进一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实行挂牌保护。三是加强重点红色资源保护修缮。对巴中城区革命旧址群、苦草坝后勤中心革命旧址群、恩阳古镇革命旧址群、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通江城区、南江长赤、烈士纪念设施等红色资源核心传承区和连片区、重要遗存点、馆藏红色资源等实行重点抢救性修缮。
第二,进一步提升红色资源的展示利用水平。一是提升红色资源展示水平。加快实施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川陕苏区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等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布展改展工程,提升全市红色场馆陈列水平。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将红色文化资源展示与专题展览有机结合,推出《川陕苏区党的建设史》等一批具有巴中特色的原创性红色文化精品陈列展览。二是力促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全面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历史文化名城(镇)、特色小镇、传统村落建设相结合,集中建设巴中城区、通江县红军城、恩阳古镇、长赤镇、空山镇、永安镇、得胜镇等一批红色街区和红色小镇,结合红色景区,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三是大力推进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建设。尽快启动“川陕苏区苦草坝后勤中心革命旧址群保护利用”“南龛山红军文化园保护展示利用”等试点建设工作,打造集红色文化、旅游、教育、自然生态、特色商业于一体的红色产业发展示范园区,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四是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工程。充分利用影像、VR、DR等数字化技术,对老红军口述史、红军石刻标语、革命旧址、红色村镇等实行数字化保护和全景展示。
问:革命纪念设施是传承红色精神、繁荣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请问在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修缮、整体提升、精品打造上如何着力?
巴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鲜文勇:
巴中是川陕苏区首府,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全市有烈士纪念设施11处和原址保护的散葬烈士墓点位28处、安葬烈士45735名,约占四川全省的三分之一,其中:巴州区3处,安葬烈士1688名;恩阳区1处和散葬烈士墓点位28处,安葬烈士2298名;南江县1处,安葬烈士12117名;通江县4处,安葬烈士27266名(其中王坪红军烈士陵园安葬烈士25048名);平昌县2处,安葬烈士2366名。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创新工作举措,厚植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做强红色品牌。
一是“高位统筹”,建强管理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自2011年以来,完成2处烈士陵园修缮、5处烈士陵园新建和4处原址保护工程任务,完成37912座零散烈士墓抢救保护任务,占全省三分之一。特别是2019年10月16日省委书记彭清华在调研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时,提出“一区三地”的定位,即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军烈士纪念地、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紧扣省委定位开展了川陕革命根据红军烈士陵园新一轮整体提升工作,省委审定通过25个项目,第一批重点建设纪念馆展陈、核心区绿化、园区信息化等12个提升项目,近期将全面完工。在开展王坪红军烈士陵园整体提升的同时,我们又向上争取资金680万元用于平昌县英烈纪念园、巴州区界牌红军烈士陵园的提质改造。二是“内外兼修”,提升陵园影响。积极主动融入全国、全省红色旅游发展格局,推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研学旅行、休闲观光等融合发展,成功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打造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平昌县英烈士纪念园、刘伯坚纪念馆打造成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三是“研究创作”,弘扬红色文化。深入研究苏区历史,搜集整理编撰《川陕忠魂》等地方教材,创作《巴山红军魂》《望红台》等诗歌及舞台剧,完成《最后的红军》口述史记录工程,创作纪录片《镌刻在石碑上的历史记忆》等主题文艺作品,再现百年党史,讴歌时代生活。今年以来,全市烈士纪念设施场所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2200余场次,全国各地90万余干部群众和学校师生前来接受教育。四是“共建共享”,厚植红色基因。以川陕苏区历史为背景,以全市烈士纪念设施为核心,充分整合区域内红色资源,建立了大巴山干部学院,与邓小平故居、朱德故居、各级党校、大专院校深度合作,形成红色联盟。先后接待了国防大学、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十三集团军、中共中央党校等2300余个单位团体近380万党员、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到巴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下一步,我们将在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抓好烈士陵园整体提升。我们制定了巴中市烈士纪念设施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将重点实施巴州区烈士陵园、界牌红军烈士陵园、红九军纪念园和恩阳区散葬烈士墓迁葬,以及南岳山烈士陵园整体提升改造、南江县烈士陵园提升改造等。二是加强烈士精神、烈士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川陕苏区红军英烈精神的当代价值,加强川陕苏区红军英烈精神和其他精神对比性研究。进一步挖掘红色文献史料,从不同角度反映川陕苏区红军英烈革命事迹和崇高精神,深刻揭示川陕苏区红军英烈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一致性。三是打造红色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将依托大巴山干部学院,深挖红色资源,结合教育需要,把红军烈士陵园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教育的重要课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全民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四是传承红色基因、加强作用发挥。与党史研究、大专院校等深度合作,加强课题研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陈列展览、讲解服务、教学展示;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以体验式、情境式、参与式、数字化的红色教育为载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吸引力;建立红色联盟,主动与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烈士陵园结对互助,进一步提升自身管理服务水平,扩大红色资源影响力,让英烈精神薪火相传。
问:报告中提到要推动共建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请问该项工作目前的推进情况。
巴中市文广旅局局长李明刚:
一是出台工作方案。目前,我们起草完成了《建设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工作方案》,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四川省“十四五”川陕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等国、省有关文件精神修改后出台。二是发布宣言倡议。四川巴中、陕西汉中、重庆北碚三市在11月24日召开的巴中市首届文旅康养大会上,共同发布了《共建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宣言》。《宣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了共同建立对话合作机制、加快推进道路网络建设、协同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共同组建党性教育联盟、务实推动文旅市场互惠、实践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等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倡议更多革命老区城市加入,充分发挥各方红色文旅资源优势,激活区域协同发展动力活力。三是分步推进建设。目前,已启动陕西延安市、汉中市—四川巴中市、广安市—重庆北碚区—贵州遵义市—广西白色市红色文旅走廊建设。后期,还将分步推进联动安徽省六安市、湖北省黄冈市、陕西省安康市、甘肃省天水市等多个革命老区城市,形成多条支线,最终建成覆盖西部、纵贯南北、链接中东部的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
问:优秀文艺作品是时代的号角,请问围绕红色文化如何创作生产更多红色文艺精品?
巴中市文联主席程勇全:
1.抓好契机。充分结合《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巴中市“六个一”文艺精品奖励办法》以及大巴山文艺推优工程等,做好创作扶持和精品奖励工作,并积极推介优秀红色文艺作品参加国家、省级重大文艺展演、赛事活动,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红色文艺高原中,筑就文艺高峰。
2.借好平台。依托即将挂牌的陈智林大师工作室、贺享雍名家工作室,规划系列红色文艺题材,争取打造全国红色文艺创作基地,吸引更多的大师名家走进巴中,发挥文艺领军人才的榜样力量、标杆作用和影响力度,出人才出作品,让巴中的红色历史、红色人文、红色精神走向全国。
3.把好节点。明年是红军入川90周年,把握这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做好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把创作生产红色优秀作品作为当前文艺工作的中心工作,遴选重点选题,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革命老区,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4.用好资源。发挥泛巴区域协作城市、市文联所属的10个协学会力量,将红色文化铸入到诗词、戏曲、舞蹈、音乐、民间艺术等等艺术门类的创作中去,同心同向同行,合心合力合拍,共同打造红色文艺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