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更多专题 > 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巴中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精神 正文

突出高质量发展!解读巴中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举行

时间:2021-11-29

2021年11月16日,中国共产党巴中市第五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何平书记代表四届市委在大会上作了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的报告,梳理过去五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擘画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报告凝心聚力、振奋人心,汇聚起实现巴中后发赶超振兴发展的磅礴伟力。

本次发布会主要是解读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解答巴中高质量发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

突出高质量发展!解读巴中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举行(图1)

首先,对于巴中而言,什么样的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这是最根本的问题。高质量发展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因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不同而不同。《报告》围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区域综合竞争力、城乡一体化水平、绿色生态美誉度、开放合作影响力、发展成果共享度”五个显著提升的目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细化了巴中未来五年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回答了巴中高质量发展是什么的问题。

其次,巴中为什么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一是发展实际表明“巴中要”。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巴中同全国全省一样,已经进入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要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二是战略机遇表明“巴中能”。国家《“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将巴中列为全国12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之一,省委支持巴中开展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为我们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三是历史经验表明“巴中行”。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巴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比如:全部县区高质量摘帽,49.9万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恩阳机场通航并开通16条航线,现有2条铁路和6条高速,实现在家门口乘飞机、坐动车和县县通高速;创建1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5A级景区,4A级旅游旅游景区数量达到21个,等等。所以我们有信心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继续阔步走下去。

最后,巴中要怎么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报告从“四高”破题,即构建高能级的区域经济版图、建设高效能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高品质的现代化新城、实施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具体来说就是:一要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三大引擎”。以巴中经开区“二次创业”为抓手,加快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打造巴中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以建设文旅新区为载体,高质量发展文旅经济,打造绿色新兴增长极;以差异化发展为路径,突出县区“2+2”主攻方向,优化县域特色发展版图。二要加快提升高质量发展“三大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加快构建以“8844”为骨干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6781”为主体的现代综合水利网络体系和“5355”为重点的现代能源信息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要构建“一城三区三副六廊多组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持续提升市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南江、通江、平昌三个市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品质,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线打造六条经济廊道,加快创建一批省级百强镇,建设一批巴山田园综合体。四要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三个动力源”。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巴中布局基地,建好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巴中分中心,积极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进一步提升创新驱动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整市推进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提升改革推动力;深化与上海市松江区、河南省信阳市、重庆市北碚区等友城合作,持续推进与浙江金华东西部协作,推动市际合作协议发展事项落实,进一步提升开放合作带动力。

问:市委做出巴中经开区“二次创业”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创建,巴中经开区对于未来的发展是如何谋划的?

答: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建成全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创新中心,经开区将坚定扛实主体责任,以“五大行动”为抓手,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的龙头、后发赶超的样板、振兴发展的引擎。一是实施基础提升行动。抢抓市级机关办公场地东迁机遇,全面推进秦巴大道景观提升、商业写字楼及广场建设、第一人民医院建设、西溪沟小学及第一中学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人口、物流、信息、资金等要素向经开区聚集,加快建成四宜四有、职住平衡新城。二是实施产业聚链行动。以高标准建设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巴中东站TOD商圈为载体,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工业和数字经济、商贸物流、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延链聚链、集群集聚培育振兴产业。三是实施招大引强行动。全面推行产业链长招商、招商专员驻点、专业中介引荐精准招商方式,积极探索产业基金跟投、国企股权合作、标准厂房代建模式,全力以赴引进央企、省属重点国企、外资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四是实施环境支撑行动。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件事和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标准地改革,全流程开展项目管家一对一行政审批代办服务,持续打造准入门槛最低、审批效率最高、服务保障最好、市场秩序最优、权益保护最严、企业满意度最高的全国一流、全省最优营商环境。五是实施创新驱动行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领军型”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建成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及院士专家创新园。

问: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高效推动文旅新区建设,加快建设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内陆养生福地,高质量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国际标准的文旅康养项目,打造全市绿色经济核心增长极”。对此,文旅新区将从哪些方向来突破和贯彻落实?

答:

建设“一区两地、打造全市绿色经济核心增长极”是第五届党代会对文旅新区提出的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下一步,我们重点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着力推动。

一是做实产业策划和规划。按照第五届党代会确定的南城北旅空间版图,以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4A级景区为形,以历史文化、红军文化为魂,以突破发展首位产业的战略思维,以国家标准、国际视野,整合文旅资源,挖掘特色气质,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目前,新区产业策划、概念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已面向全球进行征集,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明年五月将会出成果。

二是着力丰富和发展文旅康养业态。第五届党代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文旅康养项目”。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产业思维、把握产业趋势、培育壮大产业主体,着力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森林康养、研学科考、体育竞技五大产业板块,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产业业态,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从而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强化协调联动着力品牌创建。聚焦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主动融入巴蜀旅游文化走廊、成渝地区红色旅游走廊和秦巴旅游大环线建设,加强与知名景区、文旅企业联合联动,在更大空间、更多平台整合资源、分享市场、借势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客源互通、联合运营,提高新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擦亮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等金字招牌,积极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名宿名品等品牌,推动景区提质扩容,努力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市的产业龙头和市场旗手。

四是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支撑。努力争取巴中至汉中高铁和秦巴山地轨道交通早日开工,积极推动镇广高速、诺水大道、米仓大道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全力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强力提升水、电、气等要素保障,加快建设与文旅康养产业相匹配的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补齐产业配套短板。

五是夯实高质量发展制度保障。按照经济区与行政区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着力完善行政管理、资源开发、服务监管、资本运营、品牌创建等突破发展首位产业的体制机制。确保如期实现一年全面开局、三年基本成势、五年产业腾飞的发展目标。

问:市第五次党代会指出“工作重心要转向产业培育振兴,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促进老区振兴”。投资促进作为推动产业振兴的关键着力点,请问在今后几年我市将着重从哪些方面践行落实?未来五年,我们将以怎样的招引成果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答:

市委鲜明产业培育振兴主线,坚定走高质量发展路子,为我们清晰擘画了百业竞发的美好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将坚实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成效,为高质量发展倾注不竭活力。

一是因势利导助力产业振兴。抢抓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创建、经开区二次创业、文旅新区加快建设等契机,依托优势资源抓转化、依托区位优势抓配套、依托成本优势抓承接。围绕全市“1+3”主导产业和县区“1+1”产业定位,突出市场规律深度谋划招商项目,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增量行动,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培育壮大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优势产业集群,夯实产业培育振兴战略支撑。

二是多位并进激发投资动能。推动《关于新时期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十条措施》落细,围绕“市级统筹、行业指导、县区主体、驻外机构前哨”,突出市领导、县区主要负责人带头招商引领作用,全面构建“上下联动、内外协同、资源共享”工作格局。顺应产业转移趋势,借力各类开放平台,主动出击精准对接,提升意向投资项目转化效率。综合运用考评激励等措施加强招商引资运行调度,更加全面推动招引项目与产业布局匹配,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

三是培优树强做大效益支撑。加强投资促进政策措施研究,保障惠企政策措施精准配给。畅通政企交流渠道,旗帜鲜明问需于企、纾困于企,确保落地项目和投资企业留得住、发展好。坚持以政府“说话算数”引领投资企业诚信履约,不断提升投资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开展年度“十大招商引资项目”评选,培树一批叫得响、立得起的出彩项目和品质企业。

在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指引和新一届市委坚强领导下,未来五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年均增长10%以上,引进高品质产业项目和投资超5亿元、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明显增加,力争“十四五”末,全市累计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2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6亿元以上,招商引资作为老区振兴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作用显著增强。

问: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如何优化市域空间格局,谋划高品质发展蓝图?

答:

一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制定巴中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方案,细化市、县、乡“三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和审批流程,已初步完成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同步建立1个市级、3个县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二是强化各级空间规划引领。锚定“三市两地一枢纽”的发展定位,加快编制市(覆盖巴州区、恩阳区、巴中经开区)、县“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优化生产、生态、生活“三区”和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和公共资源布局,统筹地上、地下空间规划,基本形成“一城三区三副六廊多组团”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坚持巴州区、恩阳区、经开区一体发展,按照“东强、中优、西兴”要求,优化调整“一城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升市中心城区首位度。坚持“以绿兴城、以文兴城、以游兴城、以产兴城、以彩靓城”,实施城市“微改造”和增彩添绿工程,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弥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明确新建城市居住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8%,积极盘活存量及闲置土地、推行成片土地综合开发。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星街、小街子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启动南池广场、巴河生态修复、城市博物馆等文化展示项目建设,丰富城市内涵,赓续文脉传承。完成巴中绿地系统规划提升,布局莲花山、九寨山等20个山地公园,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宜居度。

三是完善镇村规划体系。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定位、区域地貌特征等因素,年底前全覆盖划分乡镇级片区,从明年起按照每半年一批,分三批规划编制,确保2023年上半年全覆盖,适时启动村级片区划分和规划编制,2024年底前实现应编尽编。制定巴中市片区发展镇村规划实施方案、乡镇街区设计和村庄建设等6项导则和管理细则,重点对规划编制中落实生态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产业用地布局、居民点和设施布局、乡村风貌管控等进行明确。建立巴中市责任(乡村、社区)规划师制度,采取兼职方式向全市的中心镇和社区派驻规划师,参与辖区涉及规划事项的决策、实施、监督和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力争到2023年实现所有乡村、社区规划师全覆盖,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问: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科技研发投入、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明显提升”,我们怎么样来实现这些目标?

答:

“十四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将紧紧围绕“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和“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思路,按照“五个显著提升”目标要求,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全力助推巴中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巴中文旅新区建设。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将重点做好“三项建设、两个提升、一批转化”。

三项建设。一是建设院士专家创新基地。按“一院一园多点”的布局,建设院士专家康养院、创新园和多个“试验田”,积极承接转化院士专家科研成果资源,推动主导产业发展项目实体。二是培育一批企业创新主体。引育3-5家专精特新领军企业、累计培育100户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户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0%以上。三是建设一批研发创新平台。争取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巴中布局基地,加快建设秦巴山区特色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推动建立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支持意科碳素、建丰林业等工业企业、以“两瓶酒、一块肉、一瓶水”为重点的食品饮料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研发平台。力争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创新及孵化平台50家以上。

两个提升。持续“擦亮”两块国省牌子,争取国、省现场会、交流会在巴中召开。一是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质效。培育聚集一批涉农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创新机构及平台,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核心区带动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二是提升“四川乡村振兴科技在线”巴中平台服务能力。按照“一新增三升级”的思路优化“4+1”功能模块,推进平台转型升级,完成信息咨询超5万条。力争科创贷五年放款总额达到5000万元。

一批转化。力争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其中引进实施院士专家重大科研成果转化项目3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5亿元以上。

问:市第五次党代会为今后五年巴中振兴发展擘画了新蓝图、确定了新目标、开启了新征程。请问,在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方面,交通运输有哪些新谋划、新举措呢?

答:

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将聚焦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深入实施交通强市战略,以“加密、联网、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突破快速网、升级干线网、扩能基础网”为着力重点,加快建设“8纵8横4环4航”综合立体交通骨架,全面推动交通运输“建管养运”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住交通强国强省战略机遇期,承接国省规划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交通强省实施意见和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为我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市即将出台交通强市实施意见和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我们规划的重大项目已全部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将在“十四五”逐步实施。

二是抓住基础设施完善攻坚期,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高速公路方面。加快推进苍溪至巴中、陕西镇巴经巴中至广安高速公路,确保“十四五”建成通车;加快平昌至仪陇、通江经宣汉至开州、南江经苍溪至盐亭3条新规划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开工建设;规划研究南江经通江至万源高速公路,力争“十四五”启动前期工作。国省干线公路方面。建成米仓大道、诺水大道、巴城东环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枣林经化成至涪阳、G542驷马至涵水等一级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开工建设。规划研究平昌经曾口至恩阳机场、恩阳经长赤至赤溪等一级公路项目,力争“十四五”启动前期工作。农村公路方面。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1550公里以上,建成乡村旅游路产业路280公里以上,争取我市创建为省级、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

三是抓住运输转型发展关键期,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围绕打造人民满意出行系统,推进综合客运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运营。尽早建成汉巴南高铁综合客运站、王坪旅游集散中心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加密城际间高铁、动车频次,构建城市“公交+慢行”绿色出行体系,推进“金通工程”全域覆盖,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积极发展铁水联运、公铁联运、空铁联运,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推动货运物流降本增效。

四是抓住交旅融合发展窗口期,发挥交通运输综合效益。以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为依托,加快连接重要景区的干线公路建设,构建旅游风景廊道体系,完善乡村旅游公路网,形成“快进、慢游”交通路网体系。加快建成王坪至通江“红色记忆”主题高速公路,打造川陕风云红色旅游环线及秦巴山水康养旅游环线等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运游融合,支持开通机场、铁路站至景区景点的旅游直通车,推动交通运输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发挥交通运输支撑保障作用。

问:城市是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四宜四有”现代化新城,下一步,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该如何着力?

答:

我们将坚持“三生相融”理念,落实“三区同建”方略,按照“一城三区三副六廊多组团”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聚焦建设“四宜四有”现代化新城总体要求,立足城市发展、功能完善、市民需求,统筹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抓好城市基础配套完善和品质品味提升,推动城市内涵发展、精明增长、精细管理,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统筹“一城三区”建设,结合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对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的标准,按照“保基本、强功能、提品质”思路,分类包装并有序实施未来五年城建项目,建立中心城区年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制度,逐步实现城市形象整体提升。提升打造城市品质,落实“旅游景区”建设标准,启动实施投资5亿元的巴河生态修复项目,全线贯通28公里的健身步道,实现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有彩;实施中心城区夜经济项目,以“巴巷子”为主题,提升巴人广场8条巷子设施和业态,新建人防工程兼作有20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启动巴州到恩阳的快速通道建设。推动“三区”融合发展,启动三区交通联系项目前期研究,实施北环线、南环线、西环线连接道路优化升级工程,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快速通达能力。建设“职住平衡”新城,聚焦支持经开区二次创业,落实“产业园区”“城市新区”定位,引导新区住房供需平衡,加大新市民住房保障。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全面落实“一城一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综合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强“三县”建设发展,突出“三副”城市定位,启动县城人口结构、套户比、市政设施等情况摸底调查,指导县城把基础配套完善、把功能做实做优。

二是持续推动城市有机更新。聚焦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统筹地上、地下市政设施补短提质,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五大行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实施交通堵点疏解行动,疏解东门大桥至南坝街心花园、后河桥路口等交通堵点,贯通太子社区、老观桥至将军大道等断头路,建设后河、望王路等过街路口人行天桥,提升城区通畅性。实施内涝防范治理行动,落实新建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启动江北片区环山堰建设等城市内涝治理项目,增强城市调蓄能力和防涝能力。实施运行保障升级行动,启动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巴城污水管网排查检测GIS系统等项目建设,提升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生活污水处置保障能力。实施民生工程提升行动,继续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整治一批背街小巷,新改建一批城市公厕。实施智慧系统建设行动,在城市主干道、商业大街、公园广场等地段新建智慧充电设施。

三是切实提高村镇建设水平。聚焦“六廊多组团”,实施村镇建设“三大工程”,夯实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底部基础。实施中心镇培育创建工程,深入落实“六大提升工程”、“五项改革措施”,到2025年底,全市培育城市卫星镇6个、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8个、新型绿色低碳镇11个,创建市级中心镇12个,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5个。实施一般镇和被撤镇补短工程,深入推进“两不一增”行动,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运行监管,常态开展建成区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整治,提升宜居水平。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引导农房风貌建设,提高农村房屋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乡土建筑的发掘保护,扎实开展古镇古村落保护。

问: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高品质的现代化新城,推进城市全周期管理”,请问市城管执法局将如何实现新发展阶段下的新目标?

答: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等息息相关,无不体现着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必须顺应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把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发展思想作为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科学布局城市业态。大力实施城市管理微治理、微更新和微改造。2021年底前,完成北环线大型货运停车场建设,盘活城市资产资源建成市人民医院停车场。2022年,启动南环线货运停车场规划建设,在小区及机关企业单位门前设置快递车临时停靠点。2022年底前,完成以中交王府井、万达广场以及县区商贸中心的夜间经济圈规划,限时限区限品种设置潮汐式摊区;以垃圾分类为载体,建立和规范城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城区侧街布局环卫基础设施和规范定时定点垃圾临时投放点设置;完成城市居民区“修、补、缝”等便民摊位的统一规划设置;将城管执法岗亭延伸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巴山背二哥等城市奉献者充分感受城市温度的爱心驿站。2023年底前,全面完成城管职责范围内的“散乱污”企业退城入园。

二是精心打造特色街区。围绕市、县(区)历史文化街区,启动中心城市空间户外广告及店招规划,从立面设计、业态布局、商铺装修、营运管理和开街活动融入现代、文化、生态等元素,制定出台涵盖不同地域、不同时段,突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重要节点等城市管理全要素的精细化管理标准,实施市容提升、环境整治和违建拆除,以及增加微绿地、景观、休憩设施等一揽子细胞工程,疏通社区小区消防通道,重塑公共休闲空间,提升街区绿化、美化、亮化。从今年起,市、县(区)每年各打造10条有历史、有文化、有颜值的精品街区,营造留得住乡愁、找得到回忆的消费氛围,带给市民和游客绝佳的旅游体验。

三是积极推进智慧管理。探索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创新运用,2022年底前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模型和各类基础设施等城市治理各要素的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底板,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技术、业务、数据深度融合运用,促进城市运营模式变革,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防灾的智慧化管理,推动智慧城市和物理城市、特别是地下空间感知体系建设,提升城市道路、桥梁、隧道、高层建构筑物,以及地下燃气管网、排污管道、小区化粪池、各类井盖等安全风险智能化监测预警水平,实现城市管理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行的预警可视化、信息化和数据化。

  • 作者:佚名
  • 来源:美丽巴中
  • 来源:网络
    Copyright © 2022-2023 恩阳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蜀ICP备2023001246号
    主管:恩阳区委宣传部 主办:恩阳区融媒体中心 地址:巴中市恩阳区置信舜联大厦5楼 邮编:636063 联系电话:0827-3368633
    川公网安备51190302000182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