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防诈指南,家长和同学们务必牢记!
暑假期间
未成年孩子
接触网络时间增多
这也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假期刚开始不久
已有多名孩子被骗
↓↓↓
案例一:兼职刷单诈骗
7月7日,学生Z某在家中浏览网页时,刷到一条“寻找暑期工”的广告,对方称目前有一份可在家中“兼职”赚钱的工作,随后,Z某在对方诱导下安装了某款刷单APP,在软件上接单且多次扫码支付后仍无法提现,共计损失4万元。
案例二:冒充公检法诈骗
7月6日上午,学生小王在手机上刷短视频时,收到陌生人的好友申请。添加好友后,对方发来视频自称是民警,并出示了“警官证”。
对方称小王账号被诈骗分子盗用,要求其立即配合警方调查取证。“民警”以案件调查需核实信息为由,询问小王父母职业等家庭情况,随后表示小王的父母可能存在涉诈嫌疑,要求查看父母支付宝、微信、银行APP等软件的余额,并警告其不要声张。
小王心生恐惧,误以为不配合就会承担法律责任,于是在对方的引导下悄悄拿到父母的手机,通过对方发来的“安全账户收款码”,向“警察”多次进行转账,共计被骗2万余元。
案例三:追星诈骗
7月4日,学生张某刷到一个视频,称“XX明星的QQ号泄露,需要可以添加”。张某添加了该QQ号后,对方自称是“XX明星”的律师,以涉嫌泄露明星隐私为由,要求张某配合调查洗清嫌疑。害怕的张某在对方的指示下用家长手机进行操作,最终被骗40000余元。
案例四:游戏诈骗
6月27日,学生张某(11岁)在家中使用家长手机玩游戏时,添加了一个陌生游戏好友。对方称其是游戏主播可以送绝版武器。张某心动,遂按照对方指示登录对方提供的QQ账号,并使用此QQ号进行沟通。
在沟通中,对方先后引导张某登录家长微信、告知家长银行账户、验证码等信息,使用该银行卡付款,骗得张某家长银行卡上1.43万元。张某家长直到看到银行消费短信提醒,才发现被骗。
暑假期间
针对孩子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为避免落入诈骗陷阱
家长和孩子务必提高警惕
牢记以下防骗关键要点
☟☟☟
1 家长注意
1. 家长应妥善保管手机及支付账户,切勿向孩子透露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密码信息,建议关闭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孩子在不知情或被诈骗情况下进行转账操作。
2. 家长应教导孩子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日常生活中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通过分享真实的诈骗案例,提升孩子的警觉性,避免其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3. 若发现被骗,立即报警并保存好转账记录等证据,减少损失。
2 学生注意
1. 暑假期间要时刻警惕各类诈骗陷阱,不轻易相信“免费领游戏皮肤”“明星互动”等诱惑,绝不向陌生人透露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也不要开启屏幕共享或下载不明软件。
2. 在网上遇到“账号冻结”“涉嫌违法”等恐吓时,千万别慌,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或老师,切勿独自操作手机,避免落入骗子圈套。
3. 接到公检法工作人员来电时不必惊慌,公检法不会线上办案,凡是通过电话、QQ、微信、网络等办案、做笔录的“公检法机关”,都是诈骗!公检法机关办案时会当面向当事人出示工作证件或者相关法律文书,绝对不会通过网络给当事人发送通缉令、逮捕证、拘留证等法律文书,更不会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
4. 除防被骗外,还要注意切勿参与出租出借出售个人银行卡、手机卡及相关电子账户,跑腿取现买黄金、架设“手机口”等涉诈违法犯罪行为,谨防成为电诈“工具人”。
防范诈骗
快乐成长
更多诈骗陷阱
家长快和孩子一起
认清并远离!
请记住
骗术千万变
我不掏钱应万变
若不慎遭遇诈骗或有可疑情况
请立即保护相关证据
并迅速拨打110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