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错货诈骗,需破解监管之困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明华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中心近日曝光的新型“发错货诈骗”,正成为数字消费市场的突出隐患。骗子开设虚假网店,故意发送错误或劣质商品,再以“售后补偿”为诱饵,诱骗消费者脱离平台进行私下交易。此类案件近期增长迅猛,某平台一个半月内就关停了1.6万家涉诈风险店铺,淘宝、抖音、快手等主流平台均未能幸免。从李先生购买的玩具变成小苏打,到林先生险些被“彩票内幕号”骗走14万元,这些案例揭示的不仅是诈骗手段的翻新,更是数字时代信任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
诈骗成本的低廉程度,令人咋舌。几百元就能买到全套营业执照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足以支撑起一个虚假网店的“门面”,而一次成功的诈骗就能覆盖所有成本。这种近乎“无本万利”的犯罪模式,折射出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的重大漏洞。建筑公司卖电风扇、地产公司售洗衣液,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乱象,根源在于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这些店铺无需真实身份即可入驻,并深谙如何将消费者诱出平台。一旦脱离平台,消费者便陷入双重失护的困境:既失去了平台的规则约束,又难以获得法律的有效监管。拿林先生所在的“北京福彩”App聊天群来说,便是典型的虚假场景操控,任务返利的诱饵背后,是精心设计的掠夺陷阱。
有些诈骗分子能批量购买实名信息,不禁让人质疑:监管怎么了?技术进步带来了交易便利,却也让诈骗手段升级,而防护措施的滞后,使得整个数字生态暴露在风险之中。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防御体系。平台必须承担起前置审核责任,利用技术手段从源头识别虚假店铺,而非等泛滥后再被动治理——技术上的实现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投入成本。执法部门需精准打击信息买卖黑市,彻底铲除“几百元全套证照”的黑色产业链。对公民而言,则要增强防诈意识,凡是诱导脱离平台交易或承诺充值返利的行为,都应视为危险信号。
当诈骗成本低至几杯咖啡钱,当监管之网未能密不透风,每个公民的信息都可能成为待宰的猎物。在数字时代,信息安全就是生存安全,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唯有平台守土有责、执法利剑高悬、公众保持警惕,才能缝合信任裂痕,让“发错货”之类的诈骗无处遁形,真正守护好数字生活的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