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追随党 赤诚为人民 ——走近“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
周永开,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3月出生,四川巴中人。曾任四川省达县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1992年离休。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76年党龄、93岁高龄的周永开庄重地接过习近平总书记颁授、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在历史巨眼的温情注视下,践行了一生的初心和使命。
周永开说:“我这一生,就是一个‘小’字,我来自一个小地方,做了一些小事,取得了一些小成绩。都是分内之事,不值得表扬。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
追寻
一、神秘的周家老屋
1945年初秋,化成小学后山,黎明前的暗夜,在川北地下党负责人王朴庵领誓下,17岁的周永开握指成拳,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春,周永开担任化成区委书记,短时间发展地下党员20余人。不久,蟒堂坝村周家老屋成为川北工委和巴中地下党最高决策机关。
血雨腥风里,如豆灯光下,周家老屋仓楼逼仄的空间内,几个人轻声交谈,一项项重大决策从这里飞出,传遍“通南巴平”四县地下党组织。
每当此时,周永开的妻子吴应明就坐到院门口纳鞋底,实为放哨。一有风吹草动,便吼鸡吵鸭,用暗号示警。
红四方面军1935年撤离川陕苏区后,巴中被国民党视为红色重灾区,军警暗探遍布,疯狂屠杀革命群众。藏在古树深山里的周家老屋,在吴应明警戒下,从未被敌人发现。不久,吴应明光荣入党,很快成为党组织地下交通联络员,代号“松君”。
“松君”是巴中地下党具有传奇色彩的秘密交通员。国民党曾出动宪警四处搜寻无果,不惜高价悬赏捉拿,最终未能得逞。直到巴中解放,仍不知“松君”是男是女。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巴中中心县委宣传委员兼南江县委书记的李范九同志口述了那一段烽烟弥漫的地下革命史,人们才得以认识“松君”的真面目。
二、洋芋和红薯的奥秘
早在“松君”前,周永开便常化身“黄其贵”对接上级党组织。
1945年秋,化成小学校长王朴庵发现教师队伍中出现了敌人特务,正疯狂搜集党员教师证据。王朴庵担心党组织暴露,决定派刚刚成为党员的周永开前往巴城,与上级党组织接头。这天晚上,化名“黄其贵”的周永开怀揣王朴庵偷偷塞到他衣兜里的一颗洋芋,连夜赶往巴中县城,深夜在东门附近找到“活仁药房”,与巴中地下党创始人苟寿南顺利接上头。接过苟寿南递来的红薯,他又一头扎进黑暗中,折身返回。第二天凌晨,他将带回的红薯顺利交到王朴庵手中。
几年后,当周永开成长为一名“老地工”,他才清楚“洋芋”和“红薯”的含义。“洋芋”白皮白心,煮熟后里外都是白的,王朴庵是想告诉苟寿南,学校出了国民党暗探,怎么办?苟寿南回复更巧妙,红薯外边是白的,但煮熟后,里边是红色的,白皮红心,暗指赵济刚(化成小学创办者)虽明为国民党巴中县政府参议长,实为我党统战人士,化成小学在赵济刚护佑之下,小特务掀不起大浪,让王朴庵放心工作。不久后,赵济刚以怠工为名,开除了那个特务教师。
三、别样的“薅秧歌”
1947年,巴中中心县委成立,周永开任组织委员兼巴中县委书记。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大肆破坏我党地下组织,捕杀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巴中境内军警特林立,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一片白色恐怖。
越是艰险越向前,在周永开领导下,如火如荼的“三抗”(抗拉壮丁、抗交粮食、抗缴捐税)斗争开展起来,并取得胜利,动摇了国民党在巴中的反动统治。
1948年夏天,周永开和张继信化装成“背老二”,用白蜡将枪弹淋好,放在盐包中间。过南部河时,遇到军警检查,危急时周永开故意摔跤,盐巴口袋上涂满稀泥,他满身泥浆,军警见他太脏,也就懒得查了。一路上,他们混在贩子中,冒着危险,安全将枪支运到化成,武装了地下党组织。
“那时在白色恐怖下,巴中中心县委定期党员大会无法及时召开。”周永开喃喃地回忆说。
“那可怎么办?”
到了薅秧季节,周永开大张旗鼓地呼喊党员们相互帮忙薅秧。遇到开会那天,党员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打起赤脚、挽起裤腿、手拿薅秧棍走进水田薅秧。你从这边开始薅,我从那边开始薅,薅到田中间,大家减慢速度,负责同志小声安排工作。大家脚下一边薅秧,一边小声讨论。会议开完,秧也薅完了。当时很多方针政策,都在这种“薅秧党会”中决定下来。
革命斗争向纵深发展,根据南方局“大力发展党的组织”指示,周永开着手培训四县(南江县、通江县、巴中县、平昌县)支部书记。与周家老屋毗邻的梁大湾村后山石洞石崖较多,是周永开培训支部书记的场所。一年时间里,周永开在梁大湾村及周边山林培训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和县委委员130多人。凭着他对地形的熟悉和机警勇敢,党组织和党员均未受到任何损失。到1949年夏天,巴中中心县委发展党员700余名,建立了10多个区委,40多个党支部,其间不乏险恶敌情和生死关头。
周永开回忆,就在1949年春某个下午,当他正在培训区委书记,突然听到狗叫声。他连忙抓起早就放了几株草药的背篼,大步跳出石崖洞,边走边喊“野兔,有野兔!”一个猎人打扮的汉子疑惑地望着他,吆喝着猎狗走远。等猎人走远,周永开返回石崖洞,叫出同志迅速转移。第二天,暗探果然来到石崖边搜查……
四、被“计划”的妻女
1949年春,周永开从汉中偷运回一批枪支,藏在岳父吴贤清家里。几个月后,解放四川的战斗打响,周永开决定将枪支运回自己家里,为解放巴中作准备,不料消息走漏……
周永开身份已经暴露,思考再三,他决定让两个女儿随同妻子吴应明前往运枪。看着熟睡中的女儿,妻子吴应明眼圈红了。但她知道丈夫的提议最合适:这段路姐妹俩最熟悉,再说女儿去外爷家,不易引人怀疑。吴应明含着眼泪同意了丈夫的计划。
第二天,吴应明带着两个女儿背着背篼从外爷家出来,猪草下面藏着枪支。路上遇到带队巡逻的保长,吆喝着搜查背篼。危急时,地下党员杨桂芳正好路过,见状立刻走过来说:“妇女小娃娃,家里有猪有牛的,她们能做什么,你们还要搜?”保长与杨桂芳是邻居,听后有些迟疑,杨桂芳又说:“这是吴贤清的女子和两个外孙,昨天回来看他。”保长见她说得肯定,才挥手放行。
吴应明作为地下交通员,多年斗争经验告诉她不能马上走开,这样反而会引起怀疑。她站在路边与杨桂芳拉起家常,等敌人放松注意后,才带着两个女儿离开。
回到家,吴应明的衣服已被汗水湿透,望着丈夫嘴唇哆嗦。周永开将女儿和妻子抱进怀里,久久没有说话。
……
1949年10月底,按照解放军61军军长韦杰、副政委于震江“迅速组建各级解放委员会,担负起维持社会治安秩序的历史责任,做好抢救伤员”的指示,周永开负责巴中四县应急协调。
国民党军队如惊弓之鸟,纷纷向“通南巴平”一带逃窜,周永开、李范九坚守化成阻敌。
1949年12月中旬,胡宗南部张缄三师越过巴山,经南江窜到化成,企图前往通江与王凌云部汇合。周永开、李范九担起了这场战斗的指挥重担,周永开坐镇周家老屋指挥。
1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巴中城,巴中人民欢欣鼓舞。至此,巴中全境解放。
至此,川北地下党及巴中中心县委在巴中战斗了10个春秋,周永开等1300多名地下党员在这里战斗、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年仅21岁的周永开,又怀着满腔热情,投身于祖国建设的伟大浪潮之中。
践行
五、“草鞋”书记的水库
“头戴黄荆圈,身穿蓝布衫,回回下乡都劳动,大人娃儿都喜欢。”
这是巴中至今流传着的一首儿歌。
新中国成立后,周永开历任中共巴中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该县后升格为市并分离出达县),中共达县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
在巴中任职20余年里,他常身着粗布衫,脚穿谷草鞋、头戴黄荆圈,走遍巴中山山水水,深入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心上记挂的人,成了建设巴中永不停息的火车头。
“因为田坎跑得多,老百姓都喊我草鞋书记。”周永开笑笑说,“我这人呀,来自小地方,只是个小人物,做了一些小事情,一辈子走得、受得、累得。在巴中,我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抓了水利建设,二是抓了林业生产,很多地方没有做好……”
1958年,巴中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县,周永开上北京开会,领取周总理亲自颁发的奖状。
他抓水利建设,全县各地修塘、修库,都事必躬亲。
“不修则已,一修则利。”直到现在,周永开还这样坚定。
在他的主持下,巴中全县修29座水库、13000多口堰塘,有水可装,装住了水,农业大幅增产。他在普抓小型水利建设同时,还先后修建20多座中小型水库,加上1万多口山平塘,可解决40%的面积保收,全县水利条件有了很大改变。
修建化成水库,周永开亲自任指挥长。
那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条件艰苦,可5万人干劲很足。那几年,周永开上午在县委办公,结束后步行2个多小时赶到工地,同大家一起背土砌石,做完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后,晚上收工后再步行返回县城。天天如此,年年如斯,风雨无阻。
有一件事,周永开记了一辈子,也说了一辈子,他出神地说、哽咽着说……
那是1960年某天,秘书朱承方随周永开书记去化成水库,步行到凌云公社政府门口不远处,看见前面一个农民背着笳背,步履艰难,走着走着就倒了下去。他们急忙奔上前,农民约四十出头,衣着褴褛,已经停止呼吸。周永开解开农民上衣,只见瘦骨嶙峋,腹部一个大坑,面部手脚浮肿,显然是饿死的。他掏出农民身上的送货单,才知道死者从茶坝区送粮食到化成工地。他和朱承方将散落一地的红薯等粮食归拢,数量与单子上的数字相符。
“到饿死,农民都没有吃一口送往水库的公粮呀!”说至此,周永开已经泪眼迷蒙,“我很难受,很自责。”
两人将死者扶到路边,叫来凌云公社的人,又让朱承方打电话到茶坝区,处理死者善后事宜。回到建设工地,周永开将死者的事迹在工地宣传和表彰,民工们听了十分感动,建设热情高涨。
据资料显示,化成水库属中型水库,1958年12月10日动工,1961年11月竣工,建设者3万余人,后勤保障2万余人,历时3年建成。其中水域面积3.12平方公里,集雨面积91.5平方公里,总库容656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686万立方米。
修建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感人事迹。
周永开念念不忘地告诉我们,36年后的1997年,他曾收到一封化成水库建设者的来信。
写信人叫杨平元,是化成水库炮工队专业炮手。1960年6月26日,杨平元被炸成重伤,生命垂危,送进巴中县医院抢救。杨平元是富农成分,爱人犯过错误。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治,他生命垂危。周永开知道情况后,亲自给医院负责人打电话,要求医生立即救人。随后由名医李辉祖亲自手术,将杨平元从鬼门关拉回来。出院后,周永开来到杨平元家里看望他。杨平元失去了右手,周永开就一笔一画教杨平元用左手写字,鼓励他用左手养活自己,并亲自为杨平元落实伤残等补助……36年后的1997年元旦,杨平元怀着感恩的心情,用左手给周永开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36年来,我从未忘却周书记的救命之恩,今天用你教我的字,向周书记写问候信,真诚祝福周书记晚年幸福!健康长寿!全家幸福!”
今天的化成水库,已是全国4A级山水化湖景区,是巴中人民周末假日休闲的后花园和网红打卡地,更是杨平元和那个宁可饿死也不食一口公粮的农民的远梦。
六、爱捧牛粪的“领导”
周永开长期分管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让老百姓吃饱肚子,他不光抓大的方面,又要抓小的方面。那时候大多使用农家肥,家家户户都有拾粪积粪的习惯。
1963年6月的一天,秘书朱承方陪同周永开前往恩阳检查农业生产。在路上,周永开一边仔细察看庄稼,一边指导身边的随从干部。一行人走到马鞍铺的公路上时,看到大路上有一堆牛粪。周永开当即蹲下身,双手捧起牛粪,放到公路边的秧田里。同行的区委书记彭尚基见了,也跟着蹲下身,把周永开尚未捧完的牛粪全捧到秧田里。捧粪拾粪的事情,周永开做了很多。他要求自己的子女,在路上见到粪便要捧到农田里。他常对身边的人说,人民群众把牛粪爱之如宝。我们当领导的,也要像农民一样,爱护牛粪。
1973年,周永开调任中共达县地委副书记,后作纪委书记,以“五不怕”精神查办了一批大要案件。
“五不怕?”在化成小学明媚阳光下,周永开正在为巴中市纪检干部上党课,面对周围疑惑的眼神,他伸出左掌,扳起指头边数边说,一不怕老婆离婚,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打黑枪,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撤职。
第一条看似诙谐,但最是令人动容,周永开把与老婆离婚列于生死之前,照彻柔情与坚贞之一面。
面对压力,周永开对同事们说:“这么明摆着的严重问题我都处理不了,我还当这个纪委书记干什么?”
查办某厂要案时,达城人民拍手称快,厂工人连放三天鞭炮以示庆贺。
“你听听那些鞭炮声,再想想敌人缴械于我们之下时的鞭炮声,惊心啊。”周永开不无伤感地回忆,“个别人就是忘了本,忘了要忠诚于人民。”
传承
七、望乡或初心孕育地
“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周永开晃手坚定地说。
离休后,周永开离休不离职,反而比上班时更忙碌了。他把全部精力放在教育、文化、建设战线上,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蒲江英烈园;组建“巴渠共运友好联谊校”;撰拍《巴山教魂》;策拍《血战万源》;颁发“共产主义奖学金”,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他说这是培养我们事业接班人的大事。
1988年7月至1998年11月,连续10年里,周永开数十次返回故乡化成,徒步走访调查曾口、化成、清江、渔溪等乡镇,连续撰写了十二篇有关家乡发展的专题文章。有调研报告、书信、讲话稿、意见建议、发展规划、敦敦劝慰……每当夜阑俱寂时,他挑灯挥笔,将自己对家乡未来发展的规划、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化为一幅幅激情满怀的发展擘画图。
翻开时光流影中的《望乡之六:子夜书长信》,周永开写到:“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理想、为人民的根本利益甘当一辈子老黄牛,死而后已。”
离休后,周永开第一时间回到“初心孕育地”——梁大湾村,一待就是几年。为了村里发展,他时常走村串户。老百姓非常欢迎周永开的走访,热情地为他准备饭菜。我们了解到有这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最初,吃了饭,周永开总会拿出饭钱。村民感激他,不肯收他的钱。次数多了,他也不再坚持。大家都很高兴,以为他接受了。周永开却另有打算,他在谁家吃了饭,离开后就会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包括村民的姓名、吃饭的时间等等,记得清清楚楚。离开梁大湾村时,周永开将记账的小本子和吃饭钱交给他的侄儿曾定尧,让他转交给村干部,让村干部把钱交给村民。村干部拿着钱和小本子挨家挨户为村民送去饭钱,然后签字确认。那时候,梁大湾村走人户凑份子钱一般才一两元钱,周永开一顿饭钱就给五元。他的行为感动了村民。
周永开说:“吃饭就是要给钱,天经地义的事情,哪里有吃饭不给钱的道理?我不能给群众添麻烦、增负担。”
有一次,村民苟学华家属为周永开煮了一碗面,悄悄在面碗里埋了两个熟鸡蛋。吃饭时,周永开发现自己碗里的鸡蛋,见苟学华碗里没有,就喊苟学华家属拿只碗来。苟学华妻子以为他是嫌面煮多了,连忙拿了碗给他。周永开将两个鸡蛋挑出来,推到苟学华夫妻面前,说:“蛋应该让你们这些做活路的人吃,我又没做活路,一天只是走走看看,我不吃,你们做活路的人最辛苦了。”
八、青山或“清风”万里
2000年正月初一,大雪纷飞,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早上7点,七十多岁高龄的周永开出门联系上杨德明,将购买的蜡梅、桂花树等3万余株树苗装上车,运往700余里外的梁大湾村。
山路崎岖,四轮车行驶艰难。一进入梁大湾村10多公里的乡村便道,路面凹凸不平,稀泥水凼遍布,满载树苗的车辆颠得像个摇篮。遇到陡坡,杨德明操纵方向盘,周永开就下车在后面推,泥浆飞溅满身,他也顾不上,吃力地推着四轮车往前行驶。一直折腾了一个多钟头,才开到一个名叫曾家坎的小地方。
此时已是下午4点多钟。早已等候的村支书苟学方、村长曾立正见满车树苗和变成泥人的周书记,都感动不已,连忙叫曾立尧烧水让周书记洗澡。换了衣服,顾不上吃饭,周永开又和村干部一起给村民分发树苗,传授树苗栽培管理方法。大年初一,他只吃了一顿晚饭。村民们感激地说:“他老人家过年都把我们梁大湾挂在心上,他是真想把我们这里培植成花果山啊!”
在采访中得知,梁大湾村目前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建设,是周永开最关注,也是离休后待得最多的地方。
“要把绿色还给大山。”早在1993年11月,他已将目光投注到离梁大湾村更远的花萼山,至今完成护林4万余亩,种植“清风林”1300亩,带动群众种植中药材发家致富。他还记得“用过的19根拐杖都有老百姓悄悄钉上的防滑钉!”
清风林只有1300亩,但“清风”何止才万里。
早在大跃进时期,巴中全县森林遭滥伐,多处青山变赤地,带来大面积天旱,粮食欠收。周永开决定兴林造林,巴中开始长期坚持植树造林。每个生产队确定1名抓林业生产的副队长、看山员。他把全县干部组织到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搞得好、粮棉双丰收的奇章公社和化成七一、恩阳一字大队现场参观、学习。大面积植树造林,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全县造林护林群众运动深入开展。功夫不负有心人,新植造5000多亩的莲花山林场荣获周恩来总理颁发的奖状,护造1.8万多亩的南阳林场,现在成为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
2012年,周永开在梁大湾村规划文化景点。时任区科文局局长刘成东每天与周永开一起上山下河,策划、论证、测绘……有天中午,忙碌到十一点多,刘成东看离饭点近了,就对周永开说:“周书记,中午一起吃饭吧。”周永开正埋头书写,点头同意了。刘成东在东华宾馆安排了一桌简单的饭菜,找了几个和周永开相熟的老同志作陪。晓得周老节俭,刘成东拿了一瓶100多元的巴中本地酒。中午,刘成东陪周永开一路笑谈着走进饭厅,周永开一看饭桌,脸色马上沉下来。
刘成东招来同事退席,匆匆跟着周永开出了门。那天中午,刘成东和周永开坐在面摊前,一人二两牛肉面,吃得额头冒汗,清风徐徐。
1998年,周永开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2000年开始第一届颁奖。“共产主义奖学金”实施地点在化成小学和奇章中学,发起人除了周永开,还有王朴庵、何静修、赵湘等人。周永开任筹备小组组长。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
“何为共产主义奖学金?”
“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周永开回答。
周永开一生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家里摆设都是几十年前添置的旧家具,但他在捐资助学方面,却舍得花钱,仅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这一事项他就先后捐款10多万元。每年颁发共产主义奖学金前夕,周永开都要到化成小学与学生同吃同住一周时间。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周永开夫妇每天通过电视和报刊等媒体平台关注武汉的疫情。2月13日上午,周永开将10万元现金郑重地交到了达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手中,说:“这是我和妻子对一线抗疫人员的一点心意,请一定帮我们送到武汉!拜托你们了!”
几十年来,每逢遇到困难群众,周永开总是慷慨解囊。自掏腰包购买树苗,守山护林;捐赠奖学金近20万元,助学救困;多次主动交纳特殊党费,2019年7月一次交纳10万元……
“只要是对群众有益的事,我就要做。”这是一名有着76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的拳拳之心。
每到一处,皆如清风徐来,万物随之复苏。
2004年,中组部授予周永开“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中共中央授予周永开“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1年7月9日,周永开受邀在达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上交流发言,最后他郑重地说:“在这里,我也要向组织提出一个请求,希望组织继续对我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对我和我的亲属不搞特殊化,要一视同仁,如果我的亲属借我之名违反党纪国法,请逗硬严肃处理。”
周永开一生都清苦自持,对亲人要求严格。妻子提干,他主动找领导让贤;妹妹升职,他给妹妹的领导写信婉拒;他的四个子女,从未因他享受过一丝特权。对亲人的严格要求,是因他对信仰朝圣者般的坚贞,对百姓福祉无时无刻的牵挂。
明月恒久照,清风永不息。周永开一生追随党,一生赤诚为人民,他挺立在每位共产党员的理想高地,彻底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