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巴中如何做?
打造四大特色文旅地标
●擦亮光雾山—诺水河世界级生态康养度假文旅地标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基因传承文旅地标
●打造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传统文化体验文旅地标
●建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数字科普研学文旅地标
深耕六大重点融合领域
红色旅游
重点打造从历史陈列到信仰共鸣的场景
科普旅游
重点打造从知识普及到寓教于游场景
文博旅游
重点打造从文物展示到文化活化的场景
生态康养
重点打造从看山看水到身心疗愈的场景
演艺赛事
重点打造从节庆活动到现象级传播的场景
乡村旅游
重点打造从乡村休闲到主客共生的场景
多举措推动交旅融合
●织密"快进慢游"通达体系
●提升便捷舒适服务水平
●打造独具特色交旅融合品牌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巴中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全会指出,到2027年,全市文旅业态更加丰富、服务水平更加优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文化和旅游业成为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增进文化交流、展示巴中形象的重要引擎。到2030年,巴中文旅影响力和对外知名度显著提升,文旅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巴中如何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共巴中市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齐小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张云清先后作解读。
打造四大特色文旅地标
标志性的文旅地标是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美誉度的窗口,地标显示度越高,城市知名度、文旅吸引力就越强。
“巴中文旅资源富集,我们提出打造四大特色文旅地标,就是要集中资源力量把极核做强、把内容做精、把名气打响,建设游客来巴的首选之地、必游之地。”齐小莉介绍。
一是擦亮光雾山—诺水河世界级生态康养度假文旅地标。利用温泉、森林、气候等独特优势,持续丰富森林疗养、温泉疗愈、运动康养等产品供给,打造大巴山森林康养胜地。
二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基因传承文旅地标。充分发挥我市红色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作用,着力打造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创意等标志性产品,高质量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区核心区、大巴山—嘉陵江红色文化主题风景道精品区。
三是打造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传统文化体验文旅地标。积极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巴中片区建设,规划建设南龛山景区至恩阳古镇快速通道,建设“历史可阅读、登高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文化体验环线,培塑“四龛福城”城市文旅IP。
四是建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数字科普研学文旅地标。依托科普大视界,常态化办好科普大讲堂、科普视听月等活动,丰富科学沙龙、创客基地等互动性体验性场景,做好“科普+”文章,推动科普资源向教育延伸、向旅游延伸、向娱乐延伸。
六域场景绘就文旅新图景
文旅消费的本质是场景消费。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全会提出的六大重点融合领域,通过高辨识度、强互动性、深融合型人气场景的持续供给,将分散的文旅要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体验场景,真正实现业态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飞跃。”齐小莉表示。
红色旅游方面,重点打造从历史陈列到信仰共鸣的场景。依托“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丰富红色资源,提升保护展陈、讲解水平,增强互动体验,把红军将帅、巴山女红军、巴山游击队等故事讲“活”,将红色旅游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洗礼。
科普旅游方面,重点打造从知识普及到寓教于游的场景。以“科普大视界”为核心,串联巴中红色、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科普化、红色化、生态化的研学线路与优质课程,拓展科普研学新赛道。
文博旅游方面,重点打造从文物展示到文化活化的场景。深化“四龛福城”艺术价值、文化底蕴,年内有序开放东龛、西龛,积极丰富夜游、古风音乐会等业态场景,运用数字化、互动化手段让文物“说话”。
生态康养方面,重点打造从看山看水到身心疗愈的场景。利用森林、温泉、气候、景观等独特资源,加快“一五九”米仓民宿建设,开发“候鸟式”“旅居式”等复合型住养游新业态,推动旅居康养与文化休闲相结合。
演艺赛事方面,重点打造从节庆活动到现象级传播的场景。坚持以事件引爆流量,把巴人文化艺术节、光雾山国际红叶节、中华龙舟大赛等办出水平、办出效益、办出声势,构建“体育+文化+科技”的复合场景,让节会赛事成为城市超级广告,制造传播热点,实现以赛营城、以节兴城。
乡村旅游方面,重点打造从乡村休闲到主客共生的场景。在避免千村一面、片面追求乡村景区化的基础上,找准乡村自身乡土文化特色,聚焦怀旧体验、劳作体验、乡土美食体验等,丰富业态、供给产品,营造人人向往的“精神原乡”。
大力推动交旅融合
交通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先行官”,便捷出行网络与特色旅游体验,是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核心所在。在推动交旅融合方面有哪些举措?
“近年来,巴中始终坚持以交通为纽带、以旅游为载体,不断推动‘快进’网络与‘慢游’体系深度融合,让交通线串联起山水风光,让旅游路承载起文化韵味。”张云清介绍,首先是织密“快进慢游”通达体系。深化与铁路、航空等部门合作,开行更多列车班次和航空航线,通达更多城市,不断扩大城市“朋友圈”。根据旅客出行需求特别是朋友圈城市旅客需求,不断优化列车、航线时刻表,让“双向奔赴”旅程更加便捷舒适可及。
其次是提升便捷舒适服务水平。“我们将升级高铁站、客运站和机场旅游服务中心,让‘最后一公里’更加温暖亲近可达。我们还将在抵达的机场和城市,积极营销、宣传和展示巴中丰富文旅资源,努力提升巴中文旅资源美誉度和影响力。通过这些举措,努力提升旅行的舒适度、满意度和获得感,让旅客的出行不再是一种‘将就’,而是更加‘讲究’。”张云清表示。
最后是打造独具特色交旅融合品牌。全力打造“米仓大道”交旅融合示范品牌,让“米仓大道”成为大尺度、现象级的旅游公路,重点是依托米仓大道主轴,规划布局5个组团,利用沿线乡村900余家民房,规划建设900余家民宿集群,让“米仓大道”成为“宿在最美乡村的风景线”。“同时,我们利用低空经济发展契机,在米仓大道沿线完善建设低空飞行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起降场地、开发低空旅游项目,积极打造低空经济观光场景应用标杆,完善品牌叙事表达,让旅客俯瞰苍穹下‘北斗七星’的璀璨之美。”张云清介绍。